在教學生涯的這幾年,碰到過一些學生,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感興趣。

總是表現出「我對這門專業課不感興趣」,「我對這個軟體不感興趣,不學了」,

「我對這個專業不感興趣」。但是往往你問他們「到底對什麼感興趣?」,他們的回答幾乎都是「不知道」。

這類人屬於什麼人?屬於我們這裡所說的「無興趣之人」。

這些人都是不敢投入的「無興趣一族」。他們從來沒有感受過興趣,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嘗試過,

他們不管做什麼都沒有興趣,他們總是在思考:「學這門課又能怎樣,反正也聽不懂,學了也沒用」,

他們總是覺得:「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,到時候拿了畢業證書不是大家都一樣。」

這是你嗎?

undefined

 


對於這類人,我想請你們問問自己,你到底是沒有興趣,還是不敢有興趣?

新精英職業生涯培訓師創始人古典,曾在《拆掉思維里的牆》一書中提到:「無趣之人,往往不是無能之人,而是無膽之人」。

「無興趣一族」,往往面對新事物無力投入,或者害怕投入了也做不好,他們通常會表現出對新事物的漠不關心,

這種漠不關心在他們口中就變成:「我對這件事不感興趣」。他們口中的「沒興趣」,到底是害怕失敗的自欺欺人?還是不敢嘗試的自我安慰?

那麼,「無興趣一族」到底如何打破「沒興趣」這一道枷鎖?

首先,改變「做了也沒用」的觀念。

很多人,其實並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沒有興趣,而是害怕自己沒有能力把目前的事情做好。

那麼,這類人,往往就用「做了也沒用」這樣的藉口來敷衍自己。他們害怕嘗試,不敢嘗試,害怕結果不如自己所意,所以索性就不嘗試,索性就用「反正這件事也沒用」這樣的藉口麻痹自己。

所以對於這類人,第一步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觀念。

undefined
其次,嘗試和行動。

任何事情沒有真正嘗試過,就否定這件事情的意義,直接判定自己對此事「沒興趣」,這其實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。

所以打破「沒興趣」的第二步就是主動去嘗試該事物,行動起來,只有深入了解,你才能知道它適不適合你,才知道你是否對其感興趣。

想要打破自己「沒興趣」這一枷鎖,第一步先改變自己的觀念,第二步去嘗試該事物。

像古典所說的:「生命就好像鏡子一樣,有趣之人對生活保持著極高的投入度,全力擁抱,生活也全力擁抱他。

無趣之人用「沒興趣」把自己和生命隔絕,所以生命也躲開他」。所以,嘗試一下吧,別讓自己成為「無興趣一族」。

你總說對另一件事感興趣,那你的另一件事是什麼?

很多時候,人們總說他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。

經常他們的回答是這樣子的:「我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,我感興趣的是某某事情。」

當他們真的放棄原來做的事情,轉而去投入新的「感興趣」的事情之後,往往會發現,想要做好這件「感興趣」的事同樣困難重重。

沒過多久,這些人又會因為做不好這件事情而對其失去興趣,然後開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,並且對這一行為賦予一個「合理的藉口」:

「我現在才知道我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這個......而是......」。

undefined
所以,這類人也是不敢真正投入的一類人。

他們往往害怕失敗,所以每件事情還沒真正投入,就先撤退。

所以,你在給自己找「另一件事感興趣」的藉口之前,應該先問問自己,你是真的做不好這件事嗎?還是在找藉口?

你是掘了很多口井,卻一口井水都出不來的人嗎?

很多人,這一輩子掘了很多口井,卻一口井的井水都出不來。他有很多的興趣愛好,可是沒有一個興趣愛好深刻的投入過,所以常常是,任何事物都嘗試一遍,但最後什麼都沒堅持,什麼都沒做好。

那麼,對於興趣愛好如此「廣泛」的你,你應該怎麼辦呢?

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往往是相互聯繫、相互促進。如果沒有直接興趣,那麼你從事該項事物的過程就很乏味、枯燥;

而沒有間接興趣的支持,也就沒有目標,過程就很難持久下去,因此,只有把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有機的結合起來,

才能充分發揮一個人的積極性和能動性,才能持之以恆,目標明確,取得成功。

就像《慢慢來,一切都來得及》中的一句話:寧要一個完成,也不要千萬個開始。將你的直接興趣與間接興趣結合,對你的興趣來一次「深情」的投入。

特蕾莎修女說:「上帝不要你成功,他只讓你去嘗試。」

人們往往搞錯順序,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,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。沒有一項技能、一門課程,一開始你就會中意它,

往往剛開始的時候,你只是出於好奇,然後去嘗試,嘗試的過程中你覺得得心應手,那麼你才會喜歡,興趣自然就濃厚,

而後就更喜歡做,更擅長,一步步進入良性循環。所以,「沒興趣」並不是你的藉口,「對另外一個事情感興趣」這個理由也不應該用來敷衍自己

,去嘗試,去堅持,去行動,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熱愛,才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

undefined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